通过红外测温方式对人体进行体温筛查是当前防疫工作的一项重要技防措施。目前全国各地投入了大量的红外测温设施与设备,其中红外测温枪、红外热像仪为最多。但是无论是红外成像仪,还是红外测温仪均不是作为准确测量体温的设备投入使用,而是作为体温异常的筛查设备进行使用的。
人体红外测温设备均通常是通过测量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体表温度进行筛查。而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差异明显,从而给筛查工作造成困难。其中受环境因素影响最为突出,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冷严寒地区。
案例分析:
1、测试环境介绍。测试地点是某办公大楼一楼大厅,测温位置为大厅入口处,进行卡口测温。测试时间:8:00AM-9:30AM,大厅室内温度:14℃-16℃,室外温度:3.5℃-4.5℃;天气:晴,无风。
2、测试情况归类。现场测试中发现人员体表温度差异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A.衣物遮挡下的皮肤温度,通常为颈部衣服遮挡下的皮肤温度,多在36℃左右。
B、坐车开暖风的人员。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多在33℃-35℃。
C、坐车不开暖风的人员。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多在32℃-33℃。
D、步行的人员。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多在31℃-33℃。
E、骑行的人员。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多在28℃-30℃。
3、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红外筛查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即对于不同温度背景及进入方式的人员如何进行筛查。通常筛查是基于小样本群的平均温度作为基准温度,超过基准温度0.8℃以上作为异常值予以报警。但是在寒冷或者严寒地区,因为人们出行方式的差异导致人体头面部裸露皮肤的温度差异较大,使得筛查的有效性受到明显影响。如果对上述人员直接进行体温筛查,则会形成步行骑行的发热人员的漏查,而坐车开暖风的正常人员的误报。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有两个:
A. 增加人脸测温区,统一测量范围,避免其它因素干扰。通过软件中的人脸视别,将测温框局限于人头面部裸露皮肤,从而避免烟头或者被遮挡皮肤裸露造成的测量干扰。
B. 通过环境控制弱化进入差异。即让被测人员在检测环境中待两至三分钟的方式,让被测人员与测试环境热量交换逐步平衡,从而减少不同进入方式所造成的差异。在现场观察时就可以看到,骑行人员在进入检测环境后,其体表温度的升温速度几乎是1℃/分钟。如果当地室外温度更低,那么被检人员进入检测环境中的待检时间需要进一步加长。例如在东北地区机场就明确要求人员进入机场大厅后须等候五分钟再做红外人体体温筛查。
因为专业性的缘故,目前投入使用的红外筛查设备的品牌及生产厂家比较集中,各厂家都要面对这个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现场使用管理的问题。但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使用单位和供货单位都处于应急状态,在设备现场使用管理方面不到位,从而使红外筛查设备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说:测试环境的控制是红外人体体温筛查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