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很多政策里都会看到这样一条:新上光伏制造项目应满足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2%。
在此,要强调的是“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般,60片或72片光伏电池经过串并联后,封装后制作成光伏组件。由于电池片之间的差异和封装过程,转换效率肯定会降低。因此,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肯定要低于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光伏组件的技术规格书中,都会清楚的标明这一型号组件的转换效率。目前250W系列的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大概在15~16%之间。
之前,在《光伏组件一二三》这篇文章中介绍过光伏组件效率的计算方法,再引用一次吧。
理论上,尺寸、标称功率相同的组件,效率肯定是相同的。光伏组件是由电池片组成,一块光伏组件通常由60片(6×10)或72片(6×10)电池片组成,面积分别为1.638 m2(0.992m×1.652m)和3.895 m2(0.992m×1.956m)。
辐照度为1000W/m2时,1.638 m2组件上接收的功率为1638W,
如果输出功率是250W,则效率=(250/1638)=15.3%,
如果输出功率是255W,则效率=(255/1638)=15.6%。
因此,功率W=光伏组件受光面积S×光伏组件转换效率t。